关中书院对于很多西安人和外地游客来说,是既熟悉又陌生。好消息,自今年3月1日起,关中书院对外免费开放。
(相关资料图)
关中书院:“西北书院之冠”
关中书院是明、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,被称为“西北书院之冠”。书院坐落于西安府治东南,近城墙南门永宁门,地处书院门街西口,街名也由此而来。
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,陕西著名学者、御史冯从吾为官清正,性情耿直,嫉恶如仇,他上书纳谏,批评皇帝沉溺酒色、荒于朝政,直言触怒了万历皇帝,而遭到罢官。冯从吾回归故里之后潜心经理之学,与友人萧辉之、周淑远等在宝庆寺讲学多年,学生人数众多且与日俱增,来听讲学的多达几千人,但宝庆寺空间狭隘,难以容纳。
1609年,时任陕西右布政使汪可受、按察使李天麟等为方便辞官回乡的冯从吾讲学,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,正式创建了关中书院。冯从吾也是关中书院的首任山长,即院长。
明天启五年,魏忠贤得势专权,诬陷镇压东林书院一帮文人,关中书院及其主讲者冯从吾先生受到连累。次年,明熹宗下旨“一切书院俱著拆毁”,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。
时至清代,康熙三年(1664年),西安知府、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,并扩院址,增设东廊,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,并设西圃,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,又建“精一堂”五楹,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。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。
康熙十二年,山陕总督鄂善重修关中书院,并聘请大儒李颙作为主讲,倡导自由讲学之风。李颙登台讲学之初,一时“德绅名贤、进士举贡、文学子衿之众,环阶席而侍,听者几千人”,甚至总督和陕西巡抚也前来听讲。
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,在康雍乾时期再度迎来复兴。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清政府再次拨给关中书院帑银一千两,作为书院经费补贴。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乾隆帝御赐书院“秦川浴德”匾额。
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陕西巡抚毕沅莅任之初,以为“移风易俗,教化为先”,重视学校教育,于是重新修建关中书院,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,还在全省选拔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学习。没有几年的时间,关中乡试、会试中选者,有一多半都是关中书院的学子。
关中书院经过后世不断修葺扩建,到晚清已具相当规模,已经成为全国闻名、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高等级学府。书院建筑规模宏大,中间讲堂6间曰“允执堂”,左右南屋4间,东西号房各6间,讲堂后边有假山,“三峰耸翠”,“宛若一小华岳”,讲堂前半亩方塘,竖亭于中,砌石为桥。书院有门两重,大门二楹,二门四楹,郡丞刘孟直书“八景诗”以壮其观,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。
关中书院在学术传播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,李二曲、李因笃、李柏等地方大儒先后在此讲学,推动了关学的再度兴起,门生几乎遍及关中和东南地区。
1903年5月,光绪皇帝批准将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师范学堂。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,陕西师范学堂更名为陕西师范学校,后又更名为“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”。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,学校更名为“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”。1950年1月,又改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。改革开放后,西安教育资源优化整合,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,成为文理学院的校区之一。
自明末初建,经历四百余年兴衰更迭,关中书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存、至今依然发挥教育作用的书院,因而被历史学界和教育学界称为“活着的书院”。
图:摄影公社成员 大雁 浩轩
走进书院,仿佛时间在此凝固。历史悠久的关中书院,依然保留着古香古色的历史风貌。红色的门楼、青砖绿瓦、庄严的鼓亭……每一处都是“宝藏”。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建筑之美,还能感受古代书院满满的书香气。
如何预约参观
1. 预约参观需携带身份证原件或身份证照片,前往大门东侧“书生艺器”排队登记领取参观券。
2.书院参观时间如下:工作日:下午3:00-5:30,预约人数100人;节假日:上午9:00-11:00,下午2:30-5:30,预约人数共200人。
碑林藏国宝
书院育人杰
©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
关注长安范儿,专注西安解读陕西,读懂中国!
- END -
长安范儿
有态度的生活方式
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
与长安范儿,专注西安解读陕西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