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余崔琬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范 雪)“伙计们,开阀了!天下黄河十八弯,宁夏一弯到潼关……”今年暑期,陕西师范大学哲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,来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队大学生聚焦黄河老腔非遗传承人,记录和传播非遗传承的故事。
活动期间,老腔艺术团的老艺术家们用二胡、板胡、底胡、后槽、大锣、月鼓、月琴等乐器,搭配豪迈的唱腔,讲述黄河岸边千百年来的变迁。发源于黄河、渭河、洛河三河交汇处的黄河老腔,是由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子在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,唱腔唱段均源自于西北大地上陕人日常劳作的生活经验,所用的乐器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,浓缩了原生态的黄河文明,展现出生活的本色。
∆ 老腔艺术家们在表演黄河老腔剧目。余崔琬/摄
黄河老腔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主要依靠老艺术家们口口相传。艺术团团长陈孝宽介绍,目前,艺术团除了常驻成员外,也有具备秦腔基础的爱好者参与其中。他们还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成立了“潼关黄河老腔幼儿团”,让传统文化根植小朋友心底。
∆ 老腔艺术家教大学生板胡演奏技法。余崔琬/摄
∆ 老腔艺术家教大学生鼓敲打技法。余崔琬/摄
杨林虎从潼关县文化馆退休后,一直坚持黄河老腔剧目创作,为避免传统曲艺节目“一而再重唱”的视听疲劳,杨林虎等创作者在继承黄河老腔传统曲艺的基础上,正在结合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主导方向融入现代生活元素,创作了一部部弘扬主旋律、宣传好政策的新时代戏文,给老腔这一传统剧目重新赋予了时代色彩,让黄河老腔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