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凝妈悟语
黑龙江哈尔滨,一地铁站内,一名6岁男孩在女厕所内如厕,没有关门。一女子看到后质疑“这里是女厕所,男孩不能进来。”
【资料图】
男孩妈妈听到质疑声,认为女子伤害了孩子的心灵,要求女子道歉,女子拒绝,双方发生激烈争吵。
男孩妈妈认为孩子才6岁,年龄小,进女厕所理所应当。女子认为6岁已经快上小学,进女厕不妥。
关于男孩进女厕引发冲突的案例已经不止一次发生过,但仍然不断发生。
陕西西安,一位宝妈带2岁多的儿子去女厕所,和一位排队的女孩发生口角,最终引起肢体冲突。
福建泉州,一位宝妈因为肚子不舒服,带儿子去了女厕所,儿子站在隔间内,结果出来时被一群女生质疑没有素质。
一位南方的女性朋友说,着急去厕所的时候,有一个6岁左右的男孩和她抢坑位,自己不高兴地数落了一句,男孩妈妈就开始骂她“这么大了,还和小孩子计较”。
站在妈妈的角度,带儿子去女厕所,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,也为了照顾孩子如厕。
因为,孩子丢失的事情,并没有销声匿迹,总是让妈妈们紧绷一根弦。妈妈独自带孩子外出时,不敢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,不敢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。有些孩子很小,还没有自理能力,如厕还需要妈妈的帮助,妈妈担心孩子尿裤子、或者掉到厕所中不安全。
站在周围人的角度,会有被异性冒犯的感觉,也有权利受到侵犯的感觉,还有利益被侵占的感觉,特别看不惯男孩子进入女厕所的行为。
看起来,双方都有理,很难让双方都满意。所以,一个很微小的举动、一句不经意的语言,都会让双方感到不被尊重,只站在自己一方考虑问题,就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。为这件事,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真的是很不值。
如果是爸爸带男孩外出,就不会出现如厕的争执。但现实是,妈妈独自带孩子外出的情况更多,如何去如厕的问题,确实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。
我家也有快6岁的男孩,也经常独自带他外出,也遇到过如厕的诸多不便,但是从来没有和别人产生过什么矛盾。我是怎么带孩子去厕所呢?简单做了下总结,分享给大家。
优先去男厕、女厕之外的厕所
很多朋友谈到第三卫生间,就是不区分性别的卫生间,方便照顾老人、孩子、残障人士等群体,防止出现一些尴尬,因为互不理解发生冲突。
但是很多城市还没有这样的设置,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,需要耐心等待。除了第三卫生间外,还有其他可去之处。可能名字不同,但是功能是相似的。
比如无障碍卫生间,在上面提到的地铁站内就有这样的设置,男孩子去这个卫生间,不影响其他人,就不会出现后续问题。
比如母婴室,在很多商场、机场都已经配备。给小宝宝换尿布还有尿布台,小孩子如厕也有小马桶,对孩子非常友好。出门的时候,提前了解一下,做好选择即可。
比如亲子卫生间,在一些新建的商场会有,我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就见到过。里面有个小马桶、还有小的小便器,就像幼儿园的设置一样,方便孩子使用。
还可以去一些儿童培训机构、儿童阅读室,他们那里面的厕所专门为儿童独立设置,不适合大人,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。当然,这需要提前做功课。如果经常去,也自然会很熟悉。
第二选择,让孩子去男厕
如果孩子已经有很好的自理能力,在人流不多的情况下,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男厕。妈妈在厕所门等待,如果感觉时间有些长,一定大声喊孩子的名字,听到回应就是安全的。
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,可能自理能力差钱人意,让他自己去男厕有些勉为其难,但是3岁以上还是可以考虑的。
一般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,自己小便完全问题,不用担心孩子尿裤子、不会提裤子问题。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就是自己解决,我们不必过多担心。
3-6岁的孩子可能存在不能自己上大号的问题,但是,孩子的大号非常有规律,一般是早上、晚上在家解决。除非,突然出现腹泻等情况。所以,也是大可放心的。
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,无论大号、小号都能自己解决,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,自己去男厕,我们也更为放心一些。
不得已时,可以去女厕所
如果实在没找到无性别厕所,孩子小不能独自去男厕,人多环境复杂担心孩子安全,或者是妈妈如厕孩子无处等待的情况,没办法就带孩子去女厕所时,我们需要做好这几项工作。
让孩子认识到男女有别,是万不得已才带他去女厕所,在正常情况下,他还是需要去男厕所。我儿子从很小就很明白这一点,如果是爸爸和哥哥跟他一起,他就要跟他们一起去,而不是跟妈妈。
如果是孩子去厕所,我们一定要陪着他,而且还要关上门,防止引起他人的不适感。有一位妈妈做得更安全,她会跟孩子说,因为爸爸没来,现在带他去女厕所,但是要遮住他的眼睛,进去把门关上不再遮住眼睛,出门的时候再遮眼睛。
如果是妈妈去厕所,又不方便让孩子陪自己在坑位旁边,就让孩子在自己坑位门前站立,不能乱动。南方的那位朋友就提到,男孩子趴在下面缝隙里看,还会敲厕所门,让人非常反感和尴尬。
写在最后:男孩子进女厕所的问题已经引起过多次热议,这次又被推上风口浪尖。这次事件其实完全可以避免,比如爸爸带孩子去男厕,去无障碍卫生间。但很多情况下,的确是妈妈一个人带孩子,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
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,使用过几个方法,很多朋友也表示有相似的做法,周围的人都能互相接受,如果你为此问题困扰,不妨尝试一下。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,也请积极分享,在此感谢。
我是@凝妈悟语
两男孩妈妈,10多年育儿经验
陪孩子阅读、英语启蒙、科学启蒙
分享育儿感悟、落地育儿干货
欢迎关注,育儿路上一起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