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新闻网-主流媒体,廊坊城市门户

天天快消息!最新!新城区《总规》:携手莲湖、碑林,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载地!

2023-06-11 21:01:43 来源:腾讯网

最新!新城区《总规》:携手莲湖、碑林,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载地!

近日,《西安市新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)》草案公示发布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新城区全区国土空间面积30.13平方公里,全部位于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。其中,涉及新城自管区面积约21.85平方公里,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区面积约7.45平方公里,浐灞生态区面积约0.83平方公里。

区域下辖9个街道:西一路街道、长乐中路街道、中山门街道、韩森寨街道、解放门街道、自强路街道、太华路街道、长乐西路街道、胡家庙街道;含101个社区。2020年常住人口61.79万人,城镇化率100%,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9.05亿元。

至2035年,人口总规模57万人。新城自管区44.02万人,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区12.51万人,浐灞生态区0.47万人。

一、战略定位

着力促进功能优化提升,贯彻存量发展理念,重点抓好文化复兴、产业升级、城市更新、康养教育,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。

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,特色文旅与工业遗产传承示范区、军民融合与城市更新实施典范区、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区、医养健康和基础教育发展先行区。

二、规划目标

开放包容的商业新窗口

加快推动传统商贸大区向商业金融强区转变,重点建设总部经济集群,以点带面促进区内商业商务格局全面升级。

能级提升的医疗新高地

依托区内优势医疗资源,形成医养服务核心,优化大健康产业体系,驱动健康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。

特色鲜明的文化新门户

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遗产,通过空间重塑、功能优化,留住历史记忆,实现城市空间不断更新与活力再造。

优质均衡的教育新典范

依托辖区内优质的教育资源,科学布局教育设施,促进教育公平,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。

军民融合的发展新领域

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改革,积极探索军工产业发展新路径,深度实现军民融合。

活力创新的科技新动能

整合各类资本,吸引产业人才,着力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,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,全面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构建。

三、区域协同

周边区域协同发展

加强同雁塔区、未央区、灞桥区的区域协作,积极推动区域间功能与空间的互补融合,协调功能布局、产业发展、交通互联、公共服务设施共享。

区内板块协同发展

构建板块发展新格局。老城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,有序推进功能提升。北部与曲江大明宫区域联动发展,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。中部区域加快升级传统商业业态,发展大健康产业,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。东部区域打造环境优美、产业集聚的总部经济区。

老城三区协同发展

加强与莲湖区、碑林区互动发展,着力促进功能优化提升,深入贯彻存量发展理念,引导人口合理分布,活化利用文化资源,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载地。

四、总体格局

“产业振新城,文脉连古今”,构建“三轴、四区、多节点”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。

三轴

综合发展轴、门户空间轴、创新驱动轴

四区

总部经济聚集区、历史文化传承区、现代商贸聚集区、文化旅游休闲区

多点

交通枢纽、人文历史、创新驱动为主的功能节点

五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

新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规划在此部分重点着墨,强调要依托历史文化、红色革命文化、近现代优秀文化资源,以特色文旅、文化创意为主要标志,擦亮历史文化城区名片。

挖掘历史文化资源

挖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、含元殿、太液池、城墙历史文化资源,梳理历史发展脉络,厚植文化底蕴,打造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新地标。

弘扬红色革命文化

整体打造七贤庄历史文化名片,加强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保护利用,提升文化内涵,加强对革命亭的研究。

强化对西安事变旧址、新城黄楼等革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工作,梳理易俗社剧院等文化资源,凝聚形成时代记忆。

展示近现代工业文化

整理展示近代工业遗产文化,充分挖掘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聚集区,展现军工元素,展示工人勇于奋斗的精神面貌。

历史文化点5处:西安城墙、唐大明宫遗址、明秦王府城墙遗址、秦庄襄王墓、隋唐长安城遗址。

红色革命文化点4处: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、西安事变旧址(西安事变指挥部、新城黄楼、西京招待所)、易俗社剧场、革命公园。

近现代文化点6处:大华纱厂旧址、西安昆仑工业集团建筑群、北方光电集团办公楼、西安黄河电子工程公司建筑群、华山机械厂建筑群、陕西老钢厂建筑群。

六、产业发展

产业发展方面,规划提出要推动产业集聚,促进提质增效发展,形成三条产业带。

大医疗健康体系:确定”一带、三核”的医养健康产业结构,串联新城区全健康服务体验。

大文旅创意体系:打造”西安红心、工业脊梁”的特色文旅品牌,形成隋唐-明清-近现代城市印象。

新商业商务体系:形成”一区、两带、多节点”的智慧商业集群,实现各片区业态差异化发展。

七、城市风貌

在城市风貌营造上,通过打造“三轴、三区”,塑造活力出彩城市空间。

轴线展示

大明宫—火车站—大雁塔历史文化轴:重点强化大明宫—火车站—大雁塔通视走廊的整体保护。

长乐路现代风貌轴:依托西五路—长乐路,控制界面建筑高度和体量,塑造特色鲜明、整体协调的城市形象。

幸福林带绿色创新风貌轴:以幸福林带为骨架,集聚创新要素、金融机构、企业总部、国际会展等功能,引领生产、生活空间协调发展,塑造多元现代的城市形象。

幸福林带规划效果图

片区协调

明清文化特色风貌区:重点传承空间尺度和特征,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。控制建筑高度、体量、色彩和风格,与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。

隋唐特色风貌协调区:展现宏大历史格局,反映唐城遗址区内历史文化信息,空间形态塑造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,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展现区域内古今交融的特色风貌。

幸福林带现代风貌区:重点塑造现代城市活力,依托幸福林带生态轴线,塑造现代西安形象新标杆,形成现代、简约、明快、大气的建筑形象。

八、城市绿地空间体系

在城市绿地空间体系上,新城区注重城景融合,规划形成“两环、三园、网格为底”的绿色空间骨架。

两环:以环城公园为主的老城绿色休闲环带;以幸福林带绿地公园为主绿色休闲环带。

三园:品质提升新城区内三大公园,即革命公园、长乐公园、大明宫遗址公园。

网格:植入以慢行绿道“网格”状的交错绿色空间作为新城区绿色结构的基底。

空间品质提升策略:

策略一:高效可达的公园绿地

实现居民开窗见绿,五分钟入园,十分钟进林的美好愿景;人均公园绿地标准满足市级绿地专项标准要求。

策略二:多元特色的公园体系

建立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,打造高品质社区公园;公园绿地10分钟步行覆盖率100%。

策略三:功能复合的绿色空间

充分利用边角地,打造口袋公园;推动建筑屋顶绿化、建设雨水花园等。

九、城市更新

1、活化存量空间,推动有机更新

盘活利用“城镇低效用地、闲置土地”,活化存量空间,合理确定更新方式,分类施策推动城市有机更新。

功能置换

建筑质量完好,利用率低下的前提下,维持现有建筑格局基本不变,改变部分或者全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更新方式。主要适用于老城区内已闲置的商业设施。

提升改造

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,进行建筑维护、局部改扩建、功能优化、风貌提升、环境整治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建设活动的更新方式。主要适用于使用功能、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需要完善提升的区域。

拆除重建

因城市发展需要,对原有建筑物拆除后按照规划重新建设的更新方式。主要适用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、现状功能与城市发展定位不符、土地利用低效、配套设施缺失以及人居环境亟待提升的区域。

2、识别突出问题,明确更新重点

文化资源活化利用

围绕历史文化、红色文化、近现代文化保护与利用,实施微更新。

加大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城墙、明秦王府、易俗社等文化资源保护力度,推动资源活化利用,打造红色旅游区、民俗旅游区。依托永兴坊及顺城巷片区,打造“环城墙文化带”,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。

产城融合转型发展

按照产城融合理念,优化功能配置,加快幸福林带片区综合转型发展。

通过老旧厂区拆迁改造,腾挪土地,重塑区域产业功能,打造军民融合、文化创意、现代商贸产业聚集区。保留具有时代印记的工业遗存及军工元素,融入城市肌理,为城市增加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。

品质生活营造提升

实施老旧小区改造,棚户区及城中村功能重塑。

老旧小区统一城市风貌,完善基础设施,增设公共活动空间、景观标识及景观绿化等。实施棚户区、城中村拆迁改造,补充公共设施,增加公共绿地面积,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。

小微空间更新提质

实施小微空间更新改造,提升城市活力节点和小微空间的场所品质。

文化遗存周边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公共场所。利用腾退空间、闲置空间等零散空间,增补小游园微绿地,打造小型便民开敞空间。利用高架桥下未被充分利用的消极空间,打造有一定实效的公共空间。

十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

规划融合“宜业、宜居、宜游、宜养、宜学”,构建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,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,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。

规划新城行政辖区共划定9个十五分钟生活圈,17个十分钟生活圈。

构建“15分钟”生活圈体系,营造宜居未来社区,科学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集约化和均等化,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。

十一、构建绿色高效交通体系

交通方面,新城区将通过优化提升客运枢纽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、强化道路交通网络、加快交通设施建设,形成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。

①优化提升客运枢纽:围绕国铁西安站打造集国铁、市域郊铁路、地铁、公交、长途、出租、社会车辆等多方式为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枢纽。

②构建绿色交通体系:建设轨道交通为主、地面公共交通为辅、慢行交通及其他共享交通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。

③强化道路交通网络:新增、扩容跨陇海线道路通道,打造“快速通道为主、骨架干路为辅、次支路网通达”的道路体系,形成“五纵六横”的骨架路网格局。

④加快交通设施建设:推进轨道交通及站点周边一体化建设,提升轨道站点覆盖率,优化增补公共交通场站及社会公共停车场,完善绿道建设、加强公交接驳,满足市民多层次、多元化的出行需求。

© 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

关注长安范儿,专注西安解读陕西,读懂中国!

- END -

长安范儿

有态度的生活方式

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

与长安范儿,专注西安解读陕西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