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新闻网-主流媒体,廊坊城市门户

疲秦之计:一个“间谍工程”郑国渠的迭代焕新

2023-04-09 14:54:54 来源:腾讯网

历代引泾渠首保护区

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李佳雨 苟春

郑国渠,不是修在郑国的渠。公元前246年(秦王政元年),一个名叫“郑国”的韩国水工在秦国主持修建了一条渠,名为郑国渠,这样读起来是不是像绕口令?从通俗易懂的层面来看,郑国是一个人名,郑国渠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引水渠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战国末期,在秦、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魏、韩七国中,秦国国力不断上升,大有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趋势。而其余六国肯定不甘心被这样蚕食,于是,都在各自想办法,应对秦国的“一家独大”。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。

韩桓王最开始采取了一种名叫“疲秦之计”的策略。他以郑国为间谍,派其入秦,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(北洛水,渭水支流)间,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。因为当时韩桓王想的是,修建一条如此浩大工程,势必会消耗秦国巨大的国力和财力,时间线也会拉得很长,从某种程度上而言,秦国实力也会被进一步削弱。

但是,算盘打得好,不代表现实就会往这样的方向上靠。本身,秦国就想发展水利,而韩国这一出计谋,歪打正着刚好契合了秦国的发展战略,于是,郑国被委以要职,主持修建这条灌溉渠道。秦王政元年,工程开始召集人力物力动工,但在施工过程中,不知道什么原因,“疲秦”的计谋被败露,郑国的身份也被识破。秦王大怒,要杀郑国。

此时,一个关键人物李斯出现了。在后来的《谏逐客书》中有提到,对于能够提出富强国家政策的域外人才,不能采取“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”的方式,这不是一统天下的君王应有的风度。于是,郑国曾经的间谍身份不仅没有被追究,还因他贡献巨大,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条灌溉渠。

它从建成到完工,花了大概十年时间,是最早在关中平原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,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。

初见郑国渠,它已经没有了从前流水潺潺的景象。虽然在渠首和大坝遗址上,还能隐约看到当初的一些历史印记。比如,最初的郑国渠渠首位于“瓠口”(今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),渠线沿王桥、桥底镇东进,过寨子沟后东北折,经扫宋乡公里、椿树吕村一线,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,至甘泽堡后东折,于龙泉乡铁李村入三原境。

而在郑国渠下游处,上然村的村民已经在很早之前就搬到了这里,并逐渐形成了一所新的村落——船头村。它位于王桥镇西, 紧邻泾河。关中有民谣曰“自古泾河富泾阳”有河必有渡口。据泾阳县志记载;泾河上共有十二处古渡口,其中有名的古渡当数人称“天下泾河第一渡”的“船头村古渡口”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,它是沟通两岸百姓友好往来的唯一渡口,更是泾阳县西北几个乡镇群众南下咸阳、西安,西到礼泉、乾县的咽喉要道。

能够很明显地看到,围绕泾河和郑国渠生活的人们相扶相依,而郑国渠本身是作为一种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”的符号在不断迭代焕新的。它前后经历了汉代的白公渠、唐代的三白渠、宋代的丰利渠、元代的王御史渠、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、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。

汉代有民谣:“田於何所?池阳、谷口。郑国在前,白渠起后。举锸为云,决渠为雨。泾水一石,其泥数斗,且溉且粪,长我禾黍。衣食京师,亿万之口。”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,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,在郑国渠遗址上修建了泾惠渠。而泾惠渠演变至今,发展出了泾惠渠灌区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