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本文为《半月谈》2023年第5期内容
腊肉,这个秦巴山区的代表性“土特产”,是镇巴百姓人人会做、户户餐桌上都有的佳肴。“做腊肉的手艺不丢,家乡的感觉就不会丢。”这是陕西省镇巴县小洋镇毛垭村村民唐代军常说的一句话。
10多年前因为一次意外造成左眼残疾,唐代军回到老家放羊谋生。2018年,他卖光了羊,翻修家里的小院做起农家乐。前来农家乐的游客、食客必点的,总有一道腊肉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去年,唐代军自产自销了8000多斤腊肉。除了经营餐饮住宿、制售腊肉,他还在屋后山坡上种天麻、养蜜蜂,这两年还承包了附近一个鱼塘开展休闲垂钓,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不仅养活了一家人,也带动了村里的用工和土特产销售。
与惬意的农家小院迥异,镇巴县小洋镇绿色产业园食品加工厂里机器轰鸣、腊肉飘香。“我们的产品不仅在西安、深圳等地卖得好,还把展示门店开到了北京。”手持“明星产品”,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浩告诉半月谈记者,这家由返乡创业青年发起成立的本地腊肉龙头企业,产量从2020年的80吨发展到2022年的300吨,去年总产值已突破2500万元。
单靠传统腊肉制品走不出镇巴、走不出陕西。在守住腊肉制作工艺的同时,当地企业积极学习先进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,通过延长产业链,创立自有品牌。
“开始只想着做点儿腊肉给在外地的亲戚送年货,一解乡愁。后来猪收得多了,我就想着怎么让更多人尝到镇巴腊肉。”今年45岁的文光琴和丈夫从做建材生意转为创立腊肉品牌。她每次看到乡亲们养两三头猪但一般只宰一头做腊肉,就想到了收购这些富余的农家猪,用奶奶教给她的方法做成最有本地特色的腊肉。2022年,她腊肉卖出20多吨,还有腊肠、腊排骨以及被当地人称作“血粑”的猪血丸子等也都各卖了好几吨。
文光琴(右)正在腊肉加工厂指导工人晾晒腊肠
推出一系列开市场先河的产品,诸如腊肉丝、腊肉酱、自热米饭等休闲食品、方便食品,也在助力镇巴腊肉产业走出秦巴山区。“目前,新开发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30%。” 吴浩说,这些新产品在青年群体中特别受欢迎,之前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售卖,迅速销售一空。
在小洋镇绿色产业园食品加工厂房一旁,镇巴腊肉科创中心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。这个总投资约1.8亿元的建设项目,在2024年建成后将成为全县冷鲜肉深加工、腊肉深加工、方便腊肉制品加工的生产中心以及预制菜新产品研发中心,成为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合建的镇巴腊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,进一步扩大镇巴腊肉产业规模、为腊肉产业延链补链,促进三产深度融合。
“仅这一个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,增加就业岗位40余个、带动周边千余户农户标准化饲养生猪,使受益群体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。”吴浩告诉半月谈记者。
2022年12月,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名单,由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的“镇巴腊肉打造‘地理标志证明商标+标准+追溯’模式”入选商标品牌建设的“区域建设类”优秀案例。自2010年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,汉中市与镇巴县采取多项举措推动腊肉产业化进程,土特产的品牌力不断加强,规模与效益均取得长足进步。
“镇巴腊肉不只是一种农产品,更是一个具有品牌价值、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产业。”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高吉平告诉半月谈记者,截至2022年,镇巴县已培育出6家SC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腊肉加工企业,建成专属养殖基地35家,直接带动就业8000余人,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。
半月谈记者:郑昕 / 编辑:苏娅、郑雪婧
责编:张子晴 / 校对:郭艳慧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