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看着收割机已经开到旁边,朱晓丽还正在提取土壤和农作物的样本,“收割机收割就是分分钟的事儿,但我们必须赶在农民收获的季节完成采样。”朱晓丽说。
【资料图】
全国人大代表、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16年来只专心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从事农田土壤修复。污水灌溉、垃圾堆放、工业废渣堆放、大气污染随雨雪降入土壤等导致的土壤污染,都是朱晓丽修复的对象。她说,健康的土壤不仅能为群众提供安心的住所,也为大家的饮食安全提供保障。
朱晓丽从事的项目很多,例如,2021年至2022年,朱晓丽在汉中市勉县、宝鸡市凤县、渭南市潼关县进行土壤修复与检测工作。先运用绿色生物制剂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,接着种下农作物,待到成熟后进行取样,对修复的效果进行检测,之后再根据检测效果遴选出更优的修复方式,这就是朱晓丽的主要修复流程。
朱晓丽回忆:“水稻的收获时间在夏天,我们要赶在农民收获的同时,把50公斤的土壤、50公斤连根带叶的水稻、空气样本等等按照标准提取好。每天一大早起,晚上常常采集到12点,眼看着农民的收割机已经开到身边了,我们依旧要顶着中暑的症状采集样本。”
其实,土壤污染修复目前还面临着很多困境,朱晓丽准备带着相关的建议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。朱晓丽说,相比于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,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积累性,“比如说,黑臭水体、雾霾天,大家一眼就能看到问题,但是土壤污染并不直观,社会对于土壤污染的关注度也更低。”
朱晓丽介绍,土壤污染修复的难度相对于其他行业更高,虽然已经有很多相关政策,但是仍属于较新的领域,技术开发的时间较短。尤其是监测手段,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在线监测技术已经基本完备,但是土壤污染就不具备该技术,这意味着不能即刻知道土壤修复技术的效果,那么修复技术的遴选难度也随之增大。
“耕地还具有特殊性,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治理污染,也要在治理后提升土壤的生产功能,让它成为‘饭碗田’。”朱晓丽说。
今年两会,朱晓丽准备提出农田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和土壤质量提升的建议,她希望通过深化耕地污染土壤防治,提升粮食安全,以及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,为土壤养分提升、土壤板结防治、荒漠化治理等领域做出贡献。
记者手记:
民生离不开“衣食住行”,朱晓丽倾尽全力保护的,就是所有人的饮食安全,作为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,朱晓丽不仅能为自己耕耘的研究行业提供产能,还能为万千民众的“饭碗”提供产能。
华商报记者 李新怡
关键词: 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