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新闻网-主流媒体,廊坊城市门户

【向人民报告】厚植生态优势 谱写锦绣华章_每日速看

2023-02-02 16:41:20 来源:腾讯网

绿水映衬着黄龙的变迁,青山见证着黄龙的发展。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黄龙县按照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发展思路,着力壮大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、生态旅游三大动能。2022年,生态农业更加“高质效”,生态工业跑出“加速度”,生态旅游呈现“新热度”。


(资料图)

打好“能源牌”  搭建“产业桥”

放眼黄龙的山山峁峁,一排排洁白的风车矗立高耸,硕大的扇叶迎风起舞,一片片深蓝的光伏矩阵映日生辉,宛如珍珠散落在层林尽染的山峦,为县城增添了无限“风光”。

黄龙县委、县政府依托黄龙丰富的风力资源和光照资源,将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强县富县的重要突破口,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
在瓦子街镇小寺庄村的圣君庙风电场,巨型“风车”迎风旋转,成为一道靓丽风景。“一、二期并网后,每年发电量达1.7亿千瓦时,约为县财政带来200万元左右税收。”中电投黄龙新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全明说。

近年来,黄龙县持续推动风能、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扩规增量。截至目前,全县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14个,总装机规模561.6MW。

走进三岔镇贝坡村,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,这就是占地1650亩的大唐延安发电有限公司黄龙三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。

据悉,大唐黄龙三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,项目全部投产后,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8500万度,节约标煤2.6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.9万吨。

近年来,新能源项目的投用,使全县每年节约标准煤147.1万吨,减少烟尘排放量18614.6吨,减少一氧化碳498吨、二氧化碳478.8万吨、二氧化硫24074吨,为县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
与新能源项目齐头并进的是黄龙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。黄龙县生态产业园区位于三岔镇四条梁行政村,距离县城约5公里,园区规划总面积126.21公顷,其中建设用地98.25公顷。循着隆隆的机械声,走进位于园区南部的新能源配套及生态产业功能区,记者看到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开展作业。

“我们的管桩厂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8月份建成投产,预估全年生产PHC型光伏管桩100万米,年产值将达8600万元,预计上缴税收1000余万元,二、三期项目正在规划中。”延安泽润飞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韩亚轩说。

据了解,黄龙县生态产业园区按照新能源项目配套产业要求,与西安隆基清洁能源、中能建、中电投等企业达成协议,目前已有延安泽润飞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管桩厂,延安永晟阳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电力塔材、支架及零部件生产加工厂等3家新能源企业入驻其中。

“我们紧盯国家政策,抢抓机遇,力争将黄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‘新能源项目示范基地’和‘绿色能源示范县’。到‘十四五’末,黄龙县将建成3000MW新能源项目。届时全县新能源项目年发电量可以达到42.44亿度,产值约17.09亿元,每年可缴纳税收4.17亿元,为县财政贡献1.5亿元左右。”黄龙县项目服务中心主任潘耀民说。

土地可“托管”  农场有“钱”景

2022年,三岔镇共签订玉米生产托管服务合同10100亩,为农民直接节约种植成本50余万元。

“农民也会算账,把土地托管了省力又省钱,你说谁不愿意?”负责土地托管服务的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海平说,“托管后机械有活干了,也不用本地外地来回跑,省下了油和损耗,合作社把这一部分利润让利给群众,实现了双赢。”

据了解,三岔镇有玉米3.8万亩,户均16.6亩,是全省“万亩玉米创高产示范基地”。梁家山村、孟家山村由村委会自有合作社实施托管,有大型机械的群众除享受托管价格优惠外,还可以常年参与村上生产,获得两份收益。“目前,村上群众有各类大型机械51台,已经全部加入合作社,完全可以满足本村玉米生产托管的需求。”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孟小平说,“托管后群众可以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管理苹果,增加收入。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,也完全可以实现以地养老。”

在界头庙镇,同样也在探索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。今年,界头庙村坤塬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购进大型农机农具16台,整合13台收割机、17台拖拉机,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调度。上了年纪的农户纷纷签订“生产托管”合同,自己当上了“甩手掌柜”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玉米生产托管“一站式”服务,充分促进了农耕作业的高效化,有效提高耕种效率,缓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。

在三岔镇孟家山村拓士军的“三农家庭农场”内立着一座高大的冷库。拓士军介绍道:“这座冷库可储存75万公斤水果,总投资165万元,由于我有家庭农场的资质,获得国家补助49.48万元,这也是国家政策好,对农业支持力度大。去年投入使用以来,我储存了20万公斤鲜核桃,12万公斤苹果,效益还不错。”

在黄龙县,像拓士军这样由种植大户发展为农场管理者的新型农民,不断涌现。家庭农场经营者作为高素质农民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育的重点对象,县农业农村局坚持每年轮训一次,不断树立典型,将省级示范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综合拔高,树立一批可学习、易推广、能复制的家庭农场发展典型样板,为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。

黄龙县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后整理,围绕“4+X”产业体系,苹果、核桃、中蜂、中药材规模分别达到11.8万亩、16.9万亩、9.25万箱、2万亩,高山冷凉蔬菜、食用菌、大闸蟹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。建成4.0选果线4条、冷气库4.5万吨、标准化蜂场45个、中药材基地4个。全县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896家(含种植大户),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总数达到293家,占比32%,经营土地总面积11.2万亩,其中99.35%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,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306.23亩,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达16万元。

梦中田园居  产业动力强

走进乡村,昔日落后的村庄发生着美丽嬗变,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。

在瓦子街镇偏石村,游客通过“土墙土瓦土院子”重拾“乡愁”,通过体验“土炕土菜土味道”再品“乡情”。可以说,偏石是一个集红色文化研学、森林康养度假、生态写生摄影、田园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村落。

“偏石民宿”位于村中最高处,站在这里,放眼望去,一个整洁清新、繁荣和谐、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呈现眼前。

瓦子街镇将偏石村作为黄龙县乡村振兴示范村,下大力气打造“偏石民俗村”,将偏石村原有28户民居进行改造,配套建设书橱、农家乐、游客接待中心,提升旅游服务效能,让这座拥有碧水、蓝天、旷达、宁静等元素的田园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同时,打造偏石村“百亩金丝皇菊基地”“摄影写生基地”“特色民宿”等一系列旅游品牌,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线路,每年大量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,到偏石金丝皇菊种植基地摄影、写生,带动了全镇的生态旅游发展。

“民俗村建好后,游客越来越多,我就开办了农家乐,生意还比较稳定,一天能卖个四五百块钱,平均一月就是六七千块钱。”在偏石民俗村开农家乐的老牛说。偏石村在打造田园古村的过程中,将可观赏、有产业、能致富作为其发展目标,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。

与偏石民俗村异曲同工的还有白马滩镇神玉川村和圪台乡苜渠村。来到白马滩镇神玉川,犹如走进风景画中,屋舍俨然,错落有致。在印象圪崂和尧头村的文化墙上,逼真的墙画直扑眼帘。悠长的巷子里,墙面上挂着各种代表农耕文化的用具,就像一个农耕历史文化展览室。

圪台乡苜渠村在建设之初坚持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在不破坏原始村貌的前提下,不搞大拆大建,利用当地旧石头和废木材,恢复村庄的原始风貌,让农村散发出应有的气息,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。清澈的小河围绕着村庄,缓缓流淌,为村庄增添了灵气。石磨碾盘、辘轳古井、浑然天成的石山、石头垒砌的院墙、古朴别致的庭院……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,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。

崾崄乡结合乡情实际,提出“东农西旅、三塬连片、苹果提质、玉米增效、种养结合、特色助力”的发展思路,筑牢全乡农业基本盘。

自2021年起,一个青山环绕、碧水蓝天、国内一流、西北唯一的国标钓池正式上线,这就是石堡镇梁家河高标准钓池。紧接着,启动实施创建了“黄龙休闲垂钓小镇”项目,打造全国前沿渔业养殖业生态示范区、引领行业的全国现代休闲垂钓基地、全省一流的渔猎文化研学基地。如今,在梁家河村,垂钓产业和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富民产业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扁担”,正带领着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进。与此同时,梁家河村还被授予省级鲤鱼良种繁育基地、省全运会赛事基地、湖南卫视快乐垂钓直播基地、湖北华夏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基地、省级特色小镇等称号。

蓝天白云下,青翠黄龙城,湛湛龙湖水,一幅幅和谐秀美的黄龙生态画卷徐徐展开。黄龙县将继续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,着力增强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、生态旅游三大县域经济发展动能,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写好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黄龙篇章。

关键词: 家庭农场 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