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既然来驻村,就得实实在在地给村里办一些实事。”这是高洋经常给自己说的一句话。在渭南市高新区龙背街道办东风村任第一书记以来,他通过扎实调研走访,为村子制定了产业发展三年规划,不断推动村民增收、集体经济壮大,同时还注重丰富村民文化生活,办起女子学堂用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内在动力。
7000亩耕地92%都是滩地 乡村振兴先要调产业结构
11月22日,雨后初晴,几名美工正在东风村的一条主干道边绘制墙画,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景,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希望。“师傅,你看这块是不是可以加上一笔……”路过的高洋停下了脚步,和美工一边探讨一边提出了建议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高洋是渭南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局国际科科长,也是派驻渭南市高新区龙背街道办东风村的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队长。
“驻村来了一年半了。”他说,去年6月,市委、市政府决定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,期间他被选派到东风村驻村。到村后他便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,发现了一些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,包括灌溉难、出行不便、路灯不亮等。经过多方协调努力,这些问题逐一销号。
在走访中高洋还了解到,东风村的产业结构单一,村民收入来源除了种植粮食作物,便是外出务工。“而且我们村近7000亩耕地中,有92%都是渭河滩地,之前村上也尝试过种植蟠桃、红薯等经济作物,但遇到涨水收获便难以保障。”他说,乡村要振兴,首先要从产业结构上入手。
很快,高洋和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,拿出了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方案、产业发展三年规划,其中包括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、莲菜种植推广、温室草莓大棚等5大项目。
“拿莲菜来说,咱们这靠近渭河有发展的条件,但以前的种植规模小,我们就通过提质增效让村民看到实惠。”他说,同时还与种植大户合作,扩大草莓、蔬菜种植规模,形成示范作用,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。目前,三年规划的5个产业项目有3个已经落地,其余2个正在推进。
留守老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就是帮他们解决生活小困难
在驻村工作期间,高洋还与当地居民成了朋友、亲人。有一次,高洋在村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,一名老人拉住他让帮个忙。
高洋一问才知道是家里的水龙头坏了,老人修不了。得知这个情况,高洋便找来工具,帮忙给老人换上了新的水龙头。
“咱就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老人很感动,拿出刚蒸的包子让我吃,我说刚吃过饭,老人又硬要总一双鞋垫。”高洋说,得知老人平时独自生活,年龄大了行动不便,他便隔三岔五上门,还给老人留下了电话难。
他还说,对于这些留守老人来说,他们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,其实就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儿,只要有需要,自己都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。
为了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和收入问题,高洋还协调在村委会办起了女子学堂,邀请专家为留守妇女教授产业发展技能,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收入。
担起驻村帮扶的担子 就要干出一些实事
作为驻村第一书记,高洋把村里的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,对于家人他也有不少愧疚。家里两个孩子,老大上小学、老二还需要人照顾,自己驻村后常常顾不上家,妻子起初也不理解,甚至长时间不见孩子都有点认生。
“那会心里也有点小失落。但组织选派我来,我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个人,更代表的是我们单位,是市委、市政府的重托。”他说,驻村两年说长不长、说短不短,自己既然担起了这个担子,就要把工作干好,在村里干出一些实事。
后来,村里举办活动时他也邀请家人一起参加,妻子看到他在村里的工作得到了认可,慢慢也转变了想法,支持他全心全意干好驻村帮扶工作。
渭南市高新区龙背街道办东风村党支部书记张海荣说,高洋在驻村这一年多以来,为村子在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项目引进、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,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如今,引进的玉米加工项目,也正在按照计划实施中。
对于下一步,高洋说,还要继续抓好文化振兴等工作,继续办好女子学堂,做好产业技能培训等,让更多村民既能丰富文化生活,同时也能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收入,进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多的贡献。
华商报记者 卫晓宁 编辑 杨托 李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