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穷而又精彩的少年时代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文/徐钦民
那是一九六二年,我十二岁刚上完小。一群破衣烂衫的小学生,家里粗茶淡饭,放学后要给家里养的猪拔草,还要帮着大人打理家务。学校在离村五六里路外的南大坪,每天徒步一个来回。天还没明,村上七名同学在人们瞌睡正酣时候便已起床,走东家喊,西家叫,约齐一同摸黑往学校走。为了照明,也为了取暖,每人胳肢窝里都夹着一撮麦草。走一节路,拢一堆火,到得学校离天亮还早,吱吱哇哇,惊得老师们也睡不好。每天布兜里备几块馍,便是干粮。上午则轮流着到村南头井里抬一桶凉水,便是饮料。吃着冷漠,喝些凉水,便打发一顿。艰苦是艰苦,没有比较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好。五年级是在南大坪西街的一排民房里上课,老师是渭北武功人,叫郭从旭,一脸严肃,青白色的脸,看去成色不好。
六年级是我们求学生涯中最要命也是最精彩的一年。我们挪到了南大坪小学本部。两个班配两名班主任,都住在学校门口的两间房里。采取封闭式管理,学生一星期不能出学校门。两个班主任警惕的眼光时刻盯看着,平日对学生要求严格,稍有不对罚站抽打是经常的事。夏天午睡时,从房顶的椽缝中掉下一条黄颜色的小蛇,一名同学发现后拿一节竹棍将蛇打死后,顺手从教室东边的墙上扔出校外。其他同学窜掇说,长虫打死不弄断,今后要找你报仇。打蛇的同学心慌,大门出不去,便冒险翻墙要出去弄断这条死蛇。刚坐上墙头,被班主任发现了,喝令其就坐在上面不许下来,吃饭及天黑下来。第二天仍坐上去,如此三天,直到天下雨了,此事才作罢。
学校没有开水灶,连老师也没个正经做饭的地方。旧庙房里用三个石头支一口铁锅,上午下完面后,剩下的半锅面汤,便成了学生们觊觎的好东西。老师在伙房里分饭时,学生们手里提着搪瓷缸子挤在门口,待老师把饭吃完,面汤自会被一抢而空。我比较瘦弱往往抢不到。细想一下,一个星期喝不上一口热水,更甭说热饭。只是冷馍和凉水,今天谁会相信。当时学生在教室后面打地铺,早晨起来怎样洗脸,现在都记不清了,可能是一星期也不洗脸。当时的生活连一个乞丐都不如。时间一长,家长们都有些担心。我爹在一个下午放学前骑着一辆双樑的“生产”牌自行车要接我回去吃碗热饭。班主任没挡,放我回去,这也只是偶而的事。
当时,抓升学率,学校和带课老师都卯着一股劲。除了讲课复习外,算术题作业量非常大,每天要作60多道题,文字还要抄完整,谁抄写文字偷巧减少字数,一经发现,便会把作业本一扯两半,重作。没有什么教辅,课本上的题反复作。班主任辛发悌老师也非常辛苦认真,下午自习坐在讲堂上一本一本作业批改,同学们作多少,他就批改多少,敬业精神感人。由于反复作题,以致到后来,出现了一个奇迹,不经意间,我把五六年级四本算术书由头背到尾。不管是干式子还是文字题,包括例题,统统倒背如流。只要念一下题,我便能写出答案。发现了此种情况,辛老师经常叫我上台表演。四本书摞在一起,随便抽一本,念出一些干式子或文字题,我便在黑板上写下答案数字。我当时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之处。后来回忆起来,还真是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也是由于当时社会单纯,没有现在网络信息的干扰,一门心思只是学习而已。
我的记忆力好,自然不会单纯在算术方面,背诵课文也十分出奇。当时学校管理体罚也是十分严重的,抽打与罚站全当喝凉水。六年级要住宿,学校安排回家取被子。并要求下午赶回。由于我家大人多,穷,没有现成或多余的被子拿。挨到第二天下午才拿了一床被子不是被子,褥子不是褥子的东西到校,当然违犯了规定,肯定要受处罚的。我颤颤兢兢挑着“被子”到校。出乎意料的是我并没有挨打或罚站。下午,天快黑了,辛老师将我叫到房子,一脸严肃的说:“明天早饭后第一节课语文课堂上,要讲授新课,如果你能把这篇课文顺利背下来,啥话不说,背不下来咱再算账。”这篇课文的题目是《延安的早晨》,一共是三张半七个页码,时间是一个早读。这无疑是想进一步测试我的记记能力。第二天早读,我自是不敢怠慢,认真朗读默记了几十分钟,做足了准备。早饭后,语文课上,老师进得教室,班长一声“起立!”,辛老师回“座下!”后,环顾了一下四周,便威严的发话:“徐钦民,站起来,把书合上,背!”于是我站着当堂背诵,老师和全班同学盯着课文对照。哈,居然一字不差顺利背诵完毕,教室里一片寂静。没有掌声,没有表扬,自然也就没有了处罚。我座下时,辛老师眉头稍扬了下,一丝欣慰的表情转瞬即去。几十年后,想起十二岁的我记性那么好,少年时代贫穷也精彩,如果时代能有机会,可能是另一个世界。
当时条件那么苦,又还是长身体的时间,吃着冷馍,喝着凉水,一星期见不上热饭,和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的困难同步,真是不容易。
六四年,我顺利考上广济中学,进校两年,开始了文化大革命,六八年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其间干农活,修西骆峪水库,三河归一,“0702”公路,七一年当上民办教师,开辟人生漫长又艰辛的创业。
六十年过去了,我们已是已成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,看到今天孩子们重营养,讲条件,锦衣玉食还百般挑剔,这真是没有比较,就不知道好坏,让他们读读这篇文章吧!
作者简介:徐钦民,周至县教育局原副局长,《盩山厔水》杂志名誉社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