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越来越冷了,突然想起,何不去喋一碗热乎的糊汤面,暖暖身子,暖暖心…
提起糊汤面,我想商洛人对其是有感情的。这样一碗难登大雅之堂的粗劣饭食,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,曾救过我们祖辈家人的命。商洛多山地,土地贫瘠。无论我们的祖辈如何的精耕细作,收成仍极其有限。一年两季子,一季玉米,一季小麦。小麦的产量极其低下,麦面那时就是稀缺货,一年到头,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白面。平时只能是早上的糊汤,下午的糊汤面。这样的饭食就是农村标准的食谱。
这就是我外婆时代的糊汤面,是救命的糊汤面。糊汤面是商洛老得掉牙土得掉渣的一种饭食,但在本地声名显赫却不被外地人知晓,原因是它出身贫贱,登不了大雅之堂,主人怕怠慢了客人,从不把此卑劣饭食奉上席面。
(资料图)
糊汤面,它像纯棉布衣一样,历经岁月的沉淀,洗去夺目炫华,留下的唯有简单朴素,新宠原是旧爱。
不知何时,糊汤面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本地大饭店的菜谱,拥趸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“鱼儿钻沙”,形象又可爱。
糊汤面的发明,绝对是商洛人智慧的结晶。商洛山多地少,在过去尚不能丰衣足食的年代,人们把粮食分为粗粮和细粮,细粮仅指大米和白面,粗粮就是玉米、黄豆、高粱等五谷杂粮。商洛水田极少,水稻只是道听途说,小麦的收成有限,细粮自然是以稀为贵,贵到你有钱也难买到。
时间过得真快,如今步入中年的我,偶尔也吃一顿糊汤面,但这时的糊汤面非父亲年代的糊汤面。这是我们在大鱼大肉吃腻以后,用来养生,调剂口味的一顿"改日饭",当熟人见面问起"你吃了没?吃的啥饭时""吃了,糊汤面"回答的口气绝对是土豪炫富版的。大冷天。一大碗糊汤面就着油泼辣子,葱花下肚,顿时我们全身上下,乃至五脏六腑立即沸腾起来,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,这时你就是用米饭肉来换这碗糊汤面,我们都不会换。
我上初中时,农村已包产到户多年,收成好了,农村人已基本不吃糊汤面了。偶尔听那些住校的同学说,每天午饭都是糊汤面,我替他们抱不平,伙食怎么这么差?后听管伙的老师说:住校的学生都来自偏远山区,家里收的小麦本来就少,让娃缴多了,就给家长增添负担,再说面条做成清汤的,就会存在稀稠的问题,这个稀了那个稠了容易不公平,做成糊汤面,学生娃可以多吃点,尽饱吃,打饭时一勺一碗,公平合理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也随着新生代对口感较差的粗粮的排斥,糊汤面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生活。
近几年,吃饱了,吃胖了的商洛人追求健康成了时尚,有养生专家对盲目人群的恐吓加鼓吹,人们把粗粮当成有机食品、抗癌食品、不得病的食品热捧,糊汤面,华丽丽的又成了商洛人的碗中宝。
熟人见面问话:“吃了没?”
“吃了,糊汤面!”答者声音洪亮,像土豪炫富一样底气十足。
糊汤面,物美价廉,一年四季,人气都是相当地旺
一个负责接待的同学给我讲了一则趣闻,有天在小城最好的酒店招待省城来的领导,饭吃到一半,领导说要糊汤面,他见菜单没有,又不便拂领导的意思,就去厨房找大厨,这些高级烹饪学校毕业的大厨却没学过糊汤面的做法,幸好他略知要领,应急给大厨口授秘笈,半个小时后一小盆糊汤面上桌,陪客顺领导的意思都赞好吃,不料领导尝了一小口就说,比起小时候他妈做的差远了。
说了那么多,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,如今改良版的糊汤面的做法。
洋芋红萝卜切块,上油锅中炒,翻炒时加入盐,炒3分钟后,加水,放入泡好的黄豆,待水烧开,加入糊汤,比我们平时喝的稀饭稀很多,加点碱面(利于洋芋豆子好熟,更有味道,)待糊汤熬制熟,洋芋豆子熟透了,煮面,(糊汤面需要的面少),在煮面前,架起另一只锅,将豆腐切成小细条,用油煎至金黄,再倒入黄豆芽、红萝卜片一起翻炒,炒熟后,待面煮一开时倒入,同时下入青菜煮开即熟。
另配辅料:一碗油泼辣子 一碗炒青辣子 一碗葱花或蒜苗。
走!喋一碗商洛的糊汤面!